肉豆蔻是一種高達18-22公尺披垂展開的常青樹,雖然在正常的栽種下,要8-10年才會開花結果,樹齡約70-75年。由於還有「懶人的植物」這個別稱,所以栽種肉荳蔻除了不要大量水灌或造成失水,在溫熱帶常態照顧下,存活率皆很高。當肉豆蔻樹的果實成熟時,會呈現似杏桃黃色澤就可以採收,將殼剝開,內部的核仁即是肉豆蔻果實(Nutmeg),果實依產區處方式不同也有色澤差異,西印度群島慣性將核仁儲存在黑暗中達數個月之久,直至外皮變成深橘黃色再進行販售。而印尼傳統則沒經過這道程續,故核仁色澤保持橘紅色
在第六世紀時,在通往埃及及亞歷山桌港的香料商隊裡,就有此香料的記載。隨著十字軍東征傳入了歐洲。
16世紀起,由葡萄牙開始直接航向香料群島進行香料貿易時,肉豆蔻在辛香料的重要性已與日俱增。香料群島由荷蘭人以及英國人在1796年獲得領土權後,人工種植的歷史開始移至馬來西亞的檳榔島、斯里蘭卡、蘇門達臘,以及西印度群島,並且生長茂盛。隨著絲路開通,肉豆蔻也由印度傳入了中國。
印尼每年卻有300-400萬噸肉荳蔻精油出口,佔全世界產量的70%,由於肉荳蔻不論在料理、甜點或甚至是藥用需求甚大,故尚可達到勉強的供需平衡,但在七年前在Aceh亞齊區域開始出現欠收現象,而老樹開始受到蠕蟲襲擊,造成作物損失,價格在供需失衡後開始飆漲,2013-2014之間肉荳蔻精油的市價達到峰值的原因,隨後印尼也開始往蘇拉維西、蘇門達臘等島嶼進行大面積的商業栽種。
不論是肉豆蔻核仁或肉豆蔻皮都帶有「麝香的堅果」香氣. 儘管肉豆蔻在料理界頗富盛名,而芳療界卻因其獨有的肉豆蔻醚及低量的黃樟素而惹爭議,讓肉豆蔻在使用上有諸多限制。的確肉豆蔻的阿育吠陀名稱”made Shaunda”(麻醉果),1883年孟買出版的醫學指南就指出印度人會用以作致醉藥物,彭巴Pemba在地的婦女也會嚼肉荳蔻取代吸大麻;12世紀時,沙諾學派記載肉豆蔻具有強心作用,然在高劑量使用後卻引起出血與致命的危機。也因為這原因,美國聯邦監獄的廚房是禁用肉荳蔻的。這等迷幻作用實則來自肉荳蔻果實有三甲氧基苯丙烯和肉荳蔻醚等向神經性的成分.
也有國際芳療指出,肉豆蔻醚會有誘發腫瘤的危機,雖然在醫學臨床並未有此實證,但任何精油或純露只要掌握合宜的劑量,還是能感受植物帶來的無限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