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覺|薜琉璃調香創作_從企業修羅場到東方淨琉璃光

寺院的供養與創作的掙扎
2025年菩薩寺藥師法會,「薜琉璃 LULU」有殊榮成為寺院的供養藥油,這是一件眾生歡喜的事。當靛藍的油液,在滿檔的廠務被臨時加開的半自動填充產線中流淌時,清淨與透澈的色澤顯得格外聖靜。

「薜琉璃 (Vaidurya)」的創作來源,擷取自《藥師經》中的梵文讚詞,意指清淨、內外明澈的琉璃光。然而,這瓶油誕生之前,卻正是我對芳療產業感到極度茫然、厭怠之時,那時經歷了家族最重要的至親友人離逝,在生命的重大疾病面前,我最熟悉的精油專業知識,卻有應用不上的束手無策與無力感。
這份痛苦,讓我不得不重新面對精油療癒觀的二大核心困境:
一是科學與實踐的鴻溝——作為輔助療法,精油的藥學屬性在重大疾病嚴酷的病程前,除了單純的塗抺與擴香,是否已無其他更切實應用的可能?
二是當精油化身為時下流行的心靈商品——當精油香氣被類化為另類的心靈符號,變成時下商業話題,是否也會失去療癒的嚴謹性?
在生死的考驗下,我迫切需要向內尋求一種內外明澈的能量,在那之前,連譜香都觸焦。



營運者的困局與娑婆世界的苦難
對精油調香創作的茫然,與我作為公司營運者的現實困境交織在一起。
公司的管理在 SAP 導入之前一直是我的死穴。時代的進步讓新世代的勞工享受了前人爭取的勞權,但面對社會化應對的缺乏,卻常讓管理階層焦頭爛額地收拾爛攤。務實的營運與形而上的靈性陷入混沌,我對自己「企業營運者」這個角色產生了複雜的交戰,曾經認為值得赴湯蹈火、至死不悔的「大業」,一度走入了死局,看到了盡頭的放棄念頭。
與此同時,我們的供應鏈也響起了共時性的警鐘:保加利亞的玫瑰精油、索馬利蘭的乳香與沒藥,同時出現艱苦局面。農工老的老,年輕人蹲不下身段做採集;氣候極端,讓植物遭寒或遇大雨而毀損或收成減少。儘管辛苦拼出的萃取物,讓產品價格奇高,卻沒人視為好差事。
公司定位、管理、市場、供應鏈和資金運用,如何平衡?這些世間千萬個創業者共同的難題,精準數據和管理大師的經驗都無法全然解答。

向大醫王借取琉璃智慧
當世間的答案找不到時,我循著慣常的遁世方法,埋首於《金剛經》和《大般若經》的空性智慧中找尋安慰。佛經法意總能出奇不意的顯化出一些訊息。
那段低谷,偶爾會拿起《藥師經》梵唄,我深深佩服這位「醫王」。究竟要洞察多深的人心,要具備多大的慈悲力,才能宏出十二道微妙殊勝的大願?
佛陀住世的年代,儘管科技與物質層面、社會與經濟結構有著巨大的差異,但精神與世俗煩惱的本質,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度。佛言:「貪、瞋、癡」三毒,是所有煩惱的根源,這些內在的痛苦並未因科技進步而消失。人生的「生、老、病、死」根本問題不變,人們對身心健康、內心安樂與清淨的追求,始終是永恆的祈願。
琉璃光中的解套之道
昨天跟了一日的藥師懺,這場法會給信根淺薄的自己喚醒了新的提醒: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正是以入世的務實,解套娑婆世界的事業難題。苦難的表現形式雖隨時代而變(古代的貧病與現代的管理焦慮),但面對這些三毒與四苦,佛法的願力與智慧卻是永恆的解方。
「薜琉璃」的精油,不再只是一瓶物質的芳香分子,它應是願力的載體:以大地的藥石,應對現世的困苦;以清淨的琉璃光,提醒營運者在混沌中,仍需保持內外明澈的覺知。這份智慧,正是讓我在放棄的盡頭,重拾本願的法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