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露麻辣問- 純露懸浮是否都黴菌

芳香分子抗菌活性
滋菌        VS    活性抗菌(抗菌值的揭秘)

 

如何判別純露中的浮質物,一直是近年來純露推廣的難題之一,由於純露皆為帶酸結構的化合物,故隨著熟成期的同時,水液中的酸也會以不同型態的團聚而形成令人困惑的現象。由於過去地教育觀念,只要液體呈現團聚現象,則會直覺誤認為黴菌聚合,而隨著純露活性的多元性,懸浮現象變化萬千,有絲片、絮點、大棉團聚、有些更伴隨不知名的點屑,這些未知的天然物活性變化所衍生的生菌問題,在開始投入純露前二年,的確一度令人驚恐退怯而沮喪。然而在收集所有懸浮狀的純露送入實驗室進行酵母菌與黴菌分離而得到安心的檢測成果。以下即為三種懸浮物現象檢測

《檢測一:白玉蘭純露》

將出廠二年客戶放於常溫,已有些微絲狀的白玉蘭送檢而得結果

圖左:SGS驗菌報告            圖右:送檢樣品(白玉蘭純露)

《檢測二:台灣茉莉純露》

將儲存桶底色澤略深的亦有點片懸浮物的純露送檢而得結果  圖一:SGS五大菌送檢結果,黴菌及酵母菌層呈現陽性反應    圖二:送檢樣品(台灣茉莉純露)

圖右:再將同一款檢品送至水檢中心做菌叢分離。結果是黴菌 < 1 , 酵母菌值數高

 

《檢測三:肖楠純露》

摹擬高溫高濕溫進行虐待性破壞的純露商品,將靜置一年後產生懸浮物的純露送檢而得結果  圖一:SGS五大菌送檢結果,黴菌及酵母菌層呈現陽性反應    圖二:送檢樣品(肖楠籽純露)

圖右:再將同一款檢品送至水檢中心做菌叢分離。結果是黴菌 < 1 , 酵母菌< 1  

 

菌物學是一門大學問,植物的天然活性變化莫測,確實會為天然物的推廣帶來更多的挑戰,在瓶內仍保有不斷的成分組合與變化,而這些懸浮物質也說明了植物生命的活力能量。

以下則將這十年常見的懸浮物現象做歸類與假設:

  • 絮狀懸浮物
    • 聚合果膠酸沈澱
    • 精油親脂分子凝聚
  • 灰塵或片散菌
    • 植物自身蠟質
    • 搖晃即散回復清澈,多數為半帖活性芳香聚合
  • 細絲菌狀
    • 極酸分子的聚合體
    • 木質類在酸中的溶脂性菌絲(如牛樟芝)
  • 濃稠團狀懸浮物
    • 若結構體很大,有稠痰狀極可能局部滋菌造成
  • 藍或褐毛粉菌狀
    • 有可能霉菌感染

 

純露研究才剛起步,菌學是一門浩瀚的專學,期待未來純露的發展能引起有志者投入更深與更專業的研究。

以上為DPSL助教群依根本芳療十年累積的檢測資料編撰。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