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香潮」帶來的省思:當市場都在複製,品牌怎麼創造有靈魂的香氣?

 

台灣香氛市場處於顯著成長階段,從大型品牌到獨立設計師,都想搭上這股氣味經濟的浪潮。在追求快速變現的邏輯下,「仿香潮」現象悄然蔓延,根本近期也接到不少相關資需求。

其實,仿香並不是新鮮事。數年前 Jo Malone 的小蒼蘭香氣驚豔市場,引發大量跟風,從香氛產品到洗髮精、沐浴乳都出現「小蒼蘭版本」。香氣失去了獨創性,品牌將爆款香氛直接交給代工廠或調香師,要求「調出一模一樣的味道」。

單純追求「相似」的思維,從商業上考量,確實是被視為快速成功的捷徑,但這條路徑的代價,可能會犧牲品牌更深層的長期價值與靈魂。當香氣被簡化為可以複製的符號,它對品牌的意義還剩下什麼?真正的天然香氣,其價值遠遠超乎模仿。

拆解「仿香」的四大隱藏風險:技術與供應鏈的斷層

一味依賴「仿香」的模式,雖然可以縮短開發週期,但實際上卻難以支撐品牌長遠發展。它不僅削弱品牌價值,也容易在技術操作、溝通效率與供應鏈穩定性上,暴露出隱藏的風險。

1. 客戶期待與專業語言的落差

仿香的起點往往伴隨溝通不對等,反映市場對香氣專業理解的不足。我們發現,有仿香需求的客戶多半習慣用「花香少一點」、「木質調重一些」這類感官表達來形容。然而,調香其實是分子與比例的科學,若缺乏精準語言,開發效率自然受限。

對於香氣的理解不足,也容易衍生出不夠貼近現實的市場期待。最常見的要求就是拿著暢銷香氣要求「百分之百複製,還要更便宜」。但香氣開發只能朝方向逼近,很難百分之百完美複製。完美複製不代表「成功」,日本市場曾因仿製小蒼蘭的而失敗的案例不只一個,就是最真實殘酷的提醒。

2. 原料與技術的結構性挑戰

仿香模式看似簡單,但在製造與供應鏈端,面臨諸多現實限制。以茶香、桂花等氣味為例,若在專業度不足的狀況下仿製,結果往往就是廉價的香精味,缺乏天然香氣的層次。

從更現實的供應鏈角度來看,許多品牌會找個人調香師協助,仿香配方可能需要 10-20 種原料,某些精油實際上只需幾十毫升,但最小訂購量卻可能高達 1 公斤,多半代工廠並不願意承,避免背負庫存壓力。

然而,根本芳療的優勢正在於此。我們長年深入山林、掌握自有原料供應鏈,不僅能確保品質來源清晰穩定,更能因應創作需求,靈活調度少量精油。這讓我們不必像一般代工廠般受限於庫存壓力,而能專注於香氣本身的探索與表現,將每一款作品都建立在真實而完整的產地價值之上。

 

3. 專業度的試煉:從拆解到再造

拆解香氣的組成並不難,根本更在乎的是如何重新設計,讓香氣不只是「相似」,而能展現層次與靈魂。舉例來說,在設計香氣的表達時,當然是以天然精油為主要元素,但有時仍需要單體(Isolates)來做層次的堆疊,增添氣味的明亮感。如何將單體與天然精油結合,透過工藝與直覺,營造出更輕透獨特的層次,是極為重要的專業,也仰賴多年經驗。

根本的策略更進一步:我們與國際原料商合作,優先採用「天然單體」,避免落入過度仰賴合成分子的窠臼,也體現我們對永續的堅持,保持香氣純度的同時,確保原料具備可持續性、可分解性,讓香氣的價值回到土地與自然的循環。

 

從「模仿」到共創:話題性、永續性、獨家性

香氣的創作,不該建立在模糊或偶然之上。若缺乏穩定的原料來源與一致的加工標準,品牌再好的靈感也會失去落實的基礎。香氣的基礎,來自土地。根本親自走入山林,認識每一株果樹,也沉醉在玉蘭花田馥郁的花香。從原料把關,建立起一座結構化、可持續的「香氣元素庫」,成為一套能長期支持品牌發展的穩固根基。

我們期待的合作模式,不是拿著暢銷款來模仿,而是走進這座國際香氣庫中挑選靈感。品牌能直接在天然精油的基礎上,找到自己偏好的氣味方向,再與我們一同進行調和設計。這樣的模式,不再仰賴模糊的感官詞彙,縮短來回修正的週期,也讓最終呈現的香氣,真正帶上品牌的靈魂。

「好賣」的香氣也許容易仿造,但根本更在乎與期望的,是共創具有獨家性、永續性及話題性的香氣,深遠,並且長久。

 

延伸閱讀

從土壤到市場:打造可被信任的島嶼原料供應鏈,難在何處?

 

Added to Cart
Shopping Cart Updated
Network error, please try again!